>《黄山奇石》教学案例-刘海雁
【课前准备】
(一)教材内容的分析
《黄山奇石》是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。通过介绍黄山风
景区的地理位置和那里石头的神奇、美丽,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之情。教学
这篇课文的意图,一是让学生通过看图、学文,运用讲、读、写、画等形式体会黄山
石的奇特,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。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,积累好词
佳句。
(二)学生学习状况分析
这班的学生是由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。平时,我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,因此大部分
学生思维敏捷、学习主动性强,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。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
文字,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,语感能力较强,有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朗
读水平,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、所感。 黄山风景区石头十
分神奇、美丽,但因相距较远,以及家庭环境等其他因素,学生很难有实际的感受;
对黄山石的各种形态,以及它的神奇之处,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。为此,教师应在教
学中充分而恰当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。
(三)教学目标的确定
1.随文学习生字及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新词的意义。
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。
3.通过看图、学文,运用讲、读、写、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,激发学生对祖国
大好河山的热爱。
【案例描述】
场景一:观看投影,揭“奇”
师:(出示介绍黄山风景投影片)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,那里景
色秀丽神奇,尤其是那些怪石,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。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——黄山
奇石(板书课题)。
[利用现代媒体技术,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黄山风景区的景色秀丽神奇,激发学生的学
习兴趣。]
场景二:初读课文,觉“奇”
师:请大家读读课题,你觉得“奇”是什么意思?
学生甲:我觉得是奇怪的意思。
学生乙:我觉得是奇特的意思。
师:带着你们对“奇”的理解,一齐把题目读一遍。
生:(齐读课题)
师: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?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?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,用
“ ○ ”标出这些奇石,在具体介绍的石头下标上“△”,读好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
。
生:(自由读课文,找奇石,划奇石,小组内交流)
师:(指名学生汇报)
生: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“猴子观海”、“仙人指路”、“仙桃石”、“金鸡叫天都
”、“ 天狗望月”、“狮子抢球”、“仙女弹琴”这些奇石。
生:具体介绍的石头是 “猴子观海”、“仙人指路”、“仙桃石”、“金鸡叫天都”
。
师:(依次投影出示这些石头,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)
师: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?它们有什么特点?
生:我觉得这些石名取得很好,很有趣。
生:我觉得这些石名取得很形象。
……
师:是啊,黄山“奇石”连名字也取得那么有趣! “猴子”、“仙人”、 “金鸡”
都在黄山聚会了。我们一齐的把这有趣的石名读一读吧!
[通过看、读、划、议,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,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课
文的欲望。]
场景三:研读课文,惊“奇”
师: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,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“猴子观海” (出示“猴子观
海”图),哪块石头像猴子?(指名学生上台指出)同学们看图,你觉得猴子在干什
么?
生:猴子在看海。
生:猴子蹲在山上看海。
……
师: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?(学生找出相关句子,读读,教师出示句子:在一座
陡峭的山峰上……这就是有趣的“猴子观海”!)课文这几句话,写得怎么样?小组讨
论一下。
生:(朗读、小组内交流)
生:这几句话比刚才我们的写得好,写得更具体了。
……
师:对!作者通过观察,抓住了石猴的动作,通过想象寥寥几句,就把石头写活了。
我把这几句话读一读,你们觉得这块石头怎么样?(范读)
生:我觉得这块石头很神奇。
生:我觉得这块石头很有趣。
生:我觉得这块石头真可爱!
生:我觉得这块石头真好玩!
师:正如你们所说的,这块石头的确奇特、有趣,甚至是可爱、好玩,用你们的朗读
来表现一下,好吗?
学生自由练读。
师:(指一名学生读)
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?
集体评议,再次指名读,全班齐读。
师:“猴子观海”有趣,“仙人指路”也很有趣。
(投影出示“仙人指路”图及相关文字:远远望去,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
上,伸出手臂指向前方。)
自由读这几句话,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。
生:(自由读,学做仙人指路样)
师:(指一名学生模仿)
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,山路一转,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
,你会觉得怎样?
生:真是太神奇了。
……
师:请同学们表演读这几句话。
同桌练习表演读。
师:(指名一位学生)请问仙人,去“猴子观海”的路怎么走?
生:(犹豫了一下)噢,一直往前走,再右转就到了。
师:谢谢!同学们,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,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话?
生:欢迎你,朋友。
生:欢迎你们,黄山有三绝,特别是黄山石非常有意思。
……
师:谢谢各位小仙人。在黄山,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,高高的山
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。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!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
。
生:(齐读课文)
[抓住重点研读课文,提供展示平台,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。]
场景四:看图,发挥想象,写“奇”
师:作者经过观察,抓住黄山石的样子,展开合理的想象,通过打比方,把静止的石
头写活了,写具体了。(出示“仙桃石”、“金鸡叫天都”图片)下面,请大家用这
种方法,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,抓住它的样子,写一、二句话。
生:(观看图片,写话)
师:(小组间巡视,个别指导)
生:“仙桃石”真像一个大桃子,我好想把它给吃了。
生:“金鸡叫天都”就像一只金色的公鸡,站在山峰上对着天都峰不停啼叫。
……
师:写得不错,你们也会展开想象写石头了。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?请你们
闭上眼睛。(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)
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?
生: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仙桃,可我上前一咬,它却是一块石头。
……
师:听了课文里的描述,我相信,你们再写石头,能写得更生动,更具体了。
[在这一环节里,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,并动笔写下来,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
能力。]
场景五:感情诵说,叹“奇”
师: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,多么神奇。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。如果你
朗读比较好,就用感情朗读,读出它们的神奇;如果你画画比较好,就用简笔画画出
它们的神奇;如果你记性比较好,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。
生:(各自准备。)
师:(组间巡视,个别指导)
生:(通过朗读,简笔画,口述介绍奇石等形式,表现了黄山石的奇,赞美了黄山景
的美。)
师:看了,听了你们表现,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:
(投影出示)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的确如此,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
去黄山游玩一下。
[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,利用各种方式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,充分体会黄山奇石的
独特,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。]
【案例反思】
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成功,我认为,以下几点值得关注。
1、 教学中的情感
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,它强调人的独立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、参与性。因此
,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,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,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,发挥学生的创
造才能,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。课堂上的情感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
生的学习质量,并能促进教学质量发生戏剧性的变化。
在本课教学中,我总是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,让学生去感受。如在朗读时,问
学生:你看到了什么?……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。这时,教师免去许
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,学生就可以深刻感知了文中的含义。
2、 教学中的对话
教学中的对话,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,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、教师与文
本之间平行交谈、平等沟通、真诚互动、民主协商。教学中的对话,不局限于单纯的
语言形式,同时也是双方精神、情感的对话。
教学中的对话,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教学。“对话”如果离开了民主和平等,只能
算是教师的“独白”、“训话”。在本案例中,我努力做到少一些明确表态,多一些
真诚倾听,少一些激昂陈词,多一些热情鼓励。
教学中的对话,就是强调互动和交融。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、思维、个性等交流互
动时,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。在本案例中,我是引导者、启迪者,又是组织者、
聆听者,努力将自己的感受、感悟、感情、感动融于其中,不露痕迹而不忘引导。
在教学中,我认为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,留于形式。